期望理論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答:期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出的,它認為:人是理性的人,對于生活與事業的發展,他們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預測;一個人決定采取何種行為與這種 行為能夠帶來什么、結果對他來說是否重要有關,人就是根據他對某種行為結果實現的可能性和相應獎酬的重要性的估計來決定其是否采取某種行為的。用公式表示 即為:激勵力量=效價*期望值。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主要觀點是:
1.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則是沒有不滿意。
2.激勵因素是以人對工作本身的要求為核心的。
3.只有激勵因素的滿足,才能激發人的積極性。
雙 因素理論就如何針對需要激勵員工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提出要調動和保持員工的積極性,必須首先具備必要的保健因素,防止員工不滿情緒的產生;但只是如此還 不夠,更重要的是要針對激勵因素,努力創造條件,使員工在激勵因素方面得到滿足。為此,要重視工作內容的設計、任務的分配等。
阿福德的ERG理論
克萊頓阿德福把人類的需要簡化為三個范疇:生存、交往和發展,按首字母縮寫簡稱為ERG。在這里,生存的需要指某些物質實體或物質條件的需要,它包括對 食物、住房、工資和安全工作條件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是指一些通過與其他組織成員公開溝通、交換思想及情感得到滿足的需要。發展的需要是指一些通過個人較強 地介入工作環境所滿足的需要,指一個人的技能和能力的充分發揮,以及新的技能和能力的創造性的發展。阿德福認為,當較"具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們則開 始注意于不太具體的需要。
ERG理論和需要層次論之間的觀點有不同之處。阿德福認為,如果較高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就會增 加,換言之,當一個人無法得到較高層次的滿足時,他就會轉而追求較低層次的滿足。ERG理論的兩個主要激勵前提是:較低層次的需要越是得到滿足,人們越是 希望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較高層次的需要越是得不到滿足,人們越是希望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在ERG理論看來,三種需要類型能夠同時起作用。因此,即使存 在需要沒有得到徹底滿足,刺激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也有可能在滿足發展需要方面起激勵作用。同樣,外在激勵因素有時能夠成為內在激勵因素的替代物
|